Quantcast
Channel: 故事 »訪談
Browsing all 9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民族主義危險,要從文化交流建立全球共同體──哈佛歷史系榮譽教授入江昭訪談

編按:入江昭教授出生於1934年,他在日本成長、求學,高中時候就讀於成蹊高校(日本當前的首相安倍晉三也是該校校友)。畢業後,他獲得一筆獎學金前往美國留學,先是在哈弗福德學院(Haverford College)念完大學部,之後到哈佛大學完成博士學位,並長年在該校任教。...

View Article



《慈禧: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》作者張戎線上訪談

故事:您幾部作品都是歷史傳記的形式。傳記在當代的歷史學界並非主流,但有許多讀者,仍然熱愛閱讀傳記。在您看來,傳記作為一種敘述歷史的文類,有什麼特別的地方?它的長處何在? 我喜歡寫傳記。傳記有歷史,但主要是人物,而人物是我最感興趣的。人物賦予歷史血和肉,把歷史變成活生生的東西,使讀者在喜怒哀樂中了解歷史。這就是為什麽讀者熱愛閲讀傳記。...

View Article

展覽是有關可能性的藝術──牛津大學藝術史教授柯律格訪談

訪談者:郭婷、徐力恆 由牛津大學藝術史系教授柯律格(Craig Clunas)與大英博物館中國瓷器部負責人霍吉淑(Jessica Harrison-Hall)策劃的大規模中國文物展「明代:改變中國的五十年」(Ming: 50 Years that Changed China)...

View Article

犯罪記者如何變成一名歷史學家──哈佛大學圖書館館長Robert Darnton訪談(一)

羅伯.丹屯(Robert...

View Article

「我們對死者有義務」──義大利最重要的歷史學者卡洛.金茲伯格(Carlo Ginzburg)訪談(上)

在1321年春天的復活節週,法國南部充斥著一個謠言:一個屠殺基督教徒的陰謀正在進行,而全國各地的水井都被下了毒。這個謠言很快地蔓延到整個法國,同時還穿越國境到達現在的瑞士和西班牙地區。在一些代代相傳的紀錄中,據說都將這個陰謀計畫的主導栽贓給痲瘋病人(lepers)。...

View Article


如何認識海洋的歷史──萊頓大學歷史系教授包樂史專訪

萊頓大學歷史系教授包樂史(Leonard Blussé)的《看得見的城市: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、長崎與巴達維亞》一書,不久前由蔚藍文化出版。故事特別為大家安排了一段與包樂史教授的訪談,請他跟大家聊聊這本書、他對海洋歷史的研究,以及他和台灣的淵源。...

View Article

穿越學術絲路的不老少年:中研院院士張廣達訪談(1/3)

作者:傅揚(劍橋大學東亞系博士生) 張廣達教授,1931年出生於河北,在燕京大學 (1949-1952)、北京大學(1952-1953) 歷史系受教育,研究領域為隋唐史、中亞史地及海外漢學,學術成就享譽國際。 1989年離開中國後,任教於瑞士日內瓦大學、法國法蘭西學院、美國耶魯大學及普林斯 頓大學等多所世界著名學府及研究機構。 2008年,張廣達教授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,同年應...

View Article

溝通世界的文化轉譯者:中研院院士張廣達訪談(2/3)

作者:傅揚(劍橋大學東亞系博士生) 上一篇:穿越學術絲路的不老少年:中研院院士張廣達訪談(1/3) 在歷史的長河中溯源 縱橫歐亞 從宏觀分期來看,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個階段最重要的課題,毫無疑問是上古民族、語 言的形成及分布。現代人已可利用DNA基因鑑定來判斷民族屬性,如針對骨骼進行分析;又或者利用科技來判斷金相成分及其來源,進一步斷定新石器時代各文化...

View Article


八十五歲、繼續熱血:中研院院士張廣達訪談(3/3)

作者:傅揚(劍橋大學東亞系博士生) 上一篇:溝通世界的文化轉譯者:中研院院士張廣達訪談(2/3) 臺灣印象 我對臺灣充滿許多感情,有些意見也許不怎麼客觀。我老伴不願意離開臺灣,我也想留下來了。我第一次來臺灣,是2000年時應中研院史語所之邀,並在臺大兼了一次課。那次授課也留下了點影響,就是刺激了一位女同學開始學習吐火羅語。她今年博士論文應可順利答辯,如此的話,她就是臺灣第一位學習死語言有成的學者了。...

View Article

Browsing all 9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


Latest Images